除了受到 Valve 跟亞洲區代理商 Komodo 邀請訪問 Steam Deck 開發人員之外,我們也搶先一步入手在亞洲區絕無僅有的 Steam Deck 512 GB 版本。在和其他位處香港的編輯一同使用了約兩週時間,幾乎全員在 Steam Deck 評測中都得出了同一個結論:一但擁有,就無法回頭。
▍Steam Deck 評測:主機、掌機、電腦皆無法比擬的遊戲體驗
Steam Deck 的部件不多,拆開包裝盒只會有 Steam Deck 本體、保護殼、專屬的充電器、充電器的保護袋,以及一塊拭擦布,幾乎所有需要的配件都隨著包裝而來,十分方便。
其實在試用之前,編輯自己對 Steam Deck 的興趣不大。擁有 PS4、Xbox Series S、三台 Switch、遊戲用PC、遊戲筆電,真的有辦法為 Steam Deck 找到適合的使用場景嗎?結果還真的有。
即便是再怎麼輕便的電腦也無法實現 Steam Deck 能提供的機能和方便性。能跟 Steam Deck 比重量跟大小的只有平板式筆電,效能和價位卻差了一大截,而且還無法實現隨時隨地玩遊戲的概念。
試想想,誰會在地鐵上打開筆電插著手把只為了玩30分鐘遊戲?編輯倒是在買新 Xbox 時,為了試遠端連線功能(以及為了多玩一下2077)親自這麼做過,用 iPad 連接著家裡的 Xbox 配上手把打遊戲。
然而,這個做法還是需要最少三個設備,即便5G跟雲遊戲普及了的未來也還是需要兩個。在這之上還有準備時間要算,開機、連接手把、跟主機連線……而 Steam Deck 按個開機鍵就馬上可以接著之前的進度繼續玩了。
這種方便性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平常不可能玩遊戲的場景也能夠玩遊戲了。某程度上與我當初對 Switch 的幻想很相似,但這次能玩的遊戲種類被一口氣擴闊了許多,畢竟任天堂的主機通常也只會拿來玩任天堂的遊戲。
比如通勤、等朋友、坐飛機、等轉機、公司的午飯時間、坐在公司廁所偷懶、軟爛在床上不想動、睡前……這些時間原本會被我拿來看漫畫或滑 IG(除非《寶可夢》出新作),現在就變成《魔物獵人》、《主播女孩重度依賴》、《Lost Epic》、《魔物獵人》、《餐癮地城》、《魔物獵人》、《魔界戰記6》等等。而身為一個重度的遊戲宅,我覺得生活品質顯著上升了。
▍海納百川的相容性
與絕大部份遊戲主機不同,Steam Deck 與其他遊戲平台相比擁有絕佳的相容性。最好的例子莫過於 Steam 的歡喜冤家 Epic Game Store,事實上也能在 Steam Deck 上順利運行。
官方成員在訪問時表示,他們和 Xbox 團隊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嘗試在 Steam Deck 提供 Xbox Game Pass 甚至是旗下的雲端遊戲服務。而 PS 玩家最在意的獨佔作品如《戰神》、《地平線》等作也在逐步上架 Steam。
同時,Steam 亦不像其他主機平台一般,需要支付額外的會員費用才可使用連線機能,也是其中一大優點。與其每個月被塞一兩款其實沒什麼興趣的遊戲,倒不如用省下來的這筆錢來支持自己喜歡的作品。
另外,由於 Steam Deck 本身就是一台 PC,透過其 Proton 轉譯層,讓絕大部份本身只支援 Windows 的同人遊戲,或是部份在某 DL 網站中發售的「開心遊戲」也能順利運行。這種一般主機欠缺的靈活性是其一大優點。
▍效能:不奢華,但能滿足基本所需
儘管 Steam Deck 號稱能玩 3A 大作,不過跑得動不代表玩得了的道理,相信大家都了解。3萬款在 Steam 上架的遊戲,只有約4000款獲得了 Steam Deck 綠標認證,表示遊戲能夠順暢地在 Steam Deck 運行。然而,我們試玩結果卻覺得不止如此。
這邊主要測試的遊戲是尚未通過驗證的《魔物獵人 崛起》,在特定的畫面設置下皆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果。不但能維持50幀左右的幀率,畫質也只需到中級左右就能順利運行。而同樣很熱門的《艾爾登法環》不需要將貼圖品質調降至明顯落差的程度,就能維持著40幀左右。
Steam Deck 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於擁有電腦的靈活性,玩家可以自行選擇和取捨效能不足所帶來的影響。比如本人在大部份遊戲都希望提升幀率多於畫質,在運行動作遊戲時,便可能會將陰影和貼圖品質拉至最低,以保證操作順暢。在不會過度講求操作和即時判斷的《底特律:變人》、《死亡擱淺》一類作品,便會將刷新率上限拉低,將畫面品質稍為拉高一點,讓自己能夠更投入在劇情之中。
而部份尚未獲驗證的遊戲,除了效能問題之外,也有不少是本身對控制器的支援不足,需要玩家自行設定不同按鍵功能,致使遊戲體驗不佳。不過,Steam Deck 已推出讓社群分享個人配置的功能,甚至連並未在 Steam 上架的遊戲,也能使用社群的控制器配置,因此問題不大。
▍操作:需要時間適應的觸控板
與一般主流遊戲主機的控制器相比,Steam Deck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多加了兩塊觸控板,而社群的反應也相當兩極。編輯自己倒是用得頗滿足,甚至已經開始利用觸控板取代十字鍵和左蘑菇了。
正如前一篇訪問設計師 Pierre-Loup 提到的一樣,兩塊觸控板的用意是提供玩家更多控制的選擇,而它們本來就處於一個可以被無視的位置,傳統控制器愛好者們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相反意見:找不到使用 Steam Deck 的原因
雖然4名有實測過的編輯中,有3名都非常喜歡 Steam Deck,但其中的一名成員卻持完全相反意見。該成員常遊玩的遊戲是輕量動作元素的 RPG 作品及女性向 ADV 等等,並且傾向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之中享受遊戲,出門時只會考慮玩手機遊戲,甚至連 NS 都不會拿出門。因此,家用主機如 PS4 及 NS 已能夠滿足其需求,完全找不到自己的 Steam Deck 使用場景。
另外,該成員的手掌大小亦偏小一點,在短時間使用後,便已感到超過600g和跟主機差不多的寬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認為操作性並不怎麼樣。
Steam Deck 的重量和大小,在女性或低年齡層玩家或許會是個常見的負面回饋,然而開發團隊卻表示,從社群中收到不少正面意見,認為實際上拿到機體後,覺得看比看起來和想像中更輕和容易操縱。字裡行間無法解釋這之中的落差,掉出一句「人體工學」諸如此類,並不會釋除疑慮,有猶豫的玩家,可能真的要找機會摸摸實機再行考慮。
▍控制器的限制:打不了競技遊戲
兩位有玩重度競技 FPS 遊戲的編輯都認為,雖然 Steam Deck 的控制十分出色,但仍然不及使用鍵盤滑鼠般那麼具戰鬥力。
本人常玩的是《虹彩六號:圍攻行動》、《Valorant》、《英雄聯盟》,而另一名編輯則是《Apex Legends》。首兩款 FPS 皆因為反外掛程式與 SteamOS 系統相容的問題而無法遊玩,而《英雄聯盟》則是因為沒有基座,以連接鍵盤和滑鼠,只能像《英雄聯盟 Mobile》的方式操作。
唯一能測試的《Apex Legends》則是變成要和 PC 玩家同場,除非有基座或是藍牙滑鼠、鍵盤、耳機,否則將無法與其他玩家公平地競爭。
▍總結:PC 玩家才能體會的終極遊戲體驗
綜合幾個優缺點,相信 Steam Deck 非常容易就能取代中低階「電競筆電」所提供的要素:隨身攜帶、一般 PC 功能。在這之上還有著絕佳的遊戲支援和其他與遊戲相關的隱藏機能。與家用主機相比,能夠玩到曾經是不同平台的獨佔或代表作品更是無法比擬的優點。
通篇評測好像在推銷 Steam Deck 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真的對這台主機感到滿意。雖然價錢比起其他主機略貴,但其實際價值遠超標價。三名對 Steam Deck 留下正面評價的編輯,都在開始發售當天各自預購了屬於自己 Steam Deck,這大概就是我們真心推薦的最佳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