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英國足球班霸利物浦(Liverpool)招聘了一位來自 EA 的 CEO,非但令玩家有所驚訝,更多的是令一眾球迷摸不著頭腦。日前(4月14日)這位曾在 SEGA 及 Microsoft 等公司工作過的新任利物浦CEO Peter Moore 上載了一則短片,回顧自己在遊戲界打滾逾 18 個寒暑的點滴,亦向各界公開了離職感言。
能夠為兩代享負盛名主機掌舵,將《FIFA》及 EA Sport 打造成 EA 的印銀紙機。凡此種種,都為他的經歷添上幾分傳奇。本月初再次有外國媒體訪問 彼得·摩爾 ,故略略梳理重點,是為導讀。
體育教師進入遊戲界 掀起革命
彼得·摩爾(Peter Moore)於 1955 年出生在英國利物浦,曾為體育教師亦有在運動品牌 Reebok 工作近二十年,及至 1998 年因著 SEGA 正式進入遊戲界。見證 SEGA 最後一代主機 Dreamcast 隕落後,於 2003 年加入 微軟 為 XBOX 360 出謀劃策,成績同樣叫玩家記憶猶新。
2007 年離開 微軟 加入 EA(Electronic Arts),並為旗下 EA Sport 的部門主管, 4年後獲擢升為 EA 的營運總監(COO),2015 年轉到新的 eSport 部門,擔任首席競爭官,一直至離開EA前。
賣波鞋跟賣主機一樣,都是面向年青人
時間回到 1998 年,當時市場認為賣波鞋跟賣遊戲一樣,都是面向年青人。彼得·摩爾 受到北美 SEGA 的執行長 Bernie Stolar 邀請,希望他能協助推廣早已岌岌可危的 SEGA Dreamcast。後來,我們都知道那是 SEGA 最後一台主機,從此 SEGA 就在主機大戰上敗下陣來,更甚的是《莎木》等作品亦因而同樣褪色。
不單是臨危受命,彼得·摩爾 亦是走馬上任。此前,他對主機並不熟識,只記得曾買過了一台 SEGA Saturn 予兒子,而一年後官方就宣判了這台主機的死亡,除此之外,別無所知。入職後 5 個月,邀請他的 Bernie Stolar 離開了,自己則走馬上任,成為新的北米 SEGA 負責人。
一通電話 自此成為千古罪人
1999 年 9 月 9 日,Dreamcast 於北美推出,因著同年 E3 上的宣傳攻勢以及強大的護航遊戲陣容,獲得空前的成功和盛況。首日開賣 24 小時內,主機連同遊戲的總銷售額達 9,800 多萬美元,直到現在仍為一時佳話。
好景不常,2001 年 3 月 31 日,彼得·摩爾奉命撥出一通電話,一通電話令他永為罪人電話:「Dreamcast 要停產。」要將夢想廣播,似乎從古到今都不是易事。
因 SEGA 總部營運不善等問題,即便北美銷情報捷,仍乃杯水車薪,終究還是逃不過停產的命運。 Dreamcast 的終結正式為 SEGA 的 18 年主機史畫上句號。此後,彼得·摩爾 仍待在 SEGA 年多,為重塑品牌影響力籌謀,直至一次於日本的會議後,致令他心灰意冷,萌生去意。
向《Sonic》製作人說「Fxxk Off」
時下不少大品牌都定期審視公司於市場的定位,其中一個質性研究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 Focus group (焦點小組)。彼得·摩爾於 2001 年年末至 2002 年間,找來一群 18 至 19 歲的年輕人,問了一個相當典型的問題:「若然遊戲發行商是一位你的親戚朋友,他的形象會是如何?」
「EA 是個自大傲慢的四分衛、6呎5寸、沒有人喜歡他,性格鮮明;《GTA》開發商 Rockstar 是位酗酒的叔叔,由 拉斯維加斯 回來,攬著一位妓女,紙醉金迷,然後突然又會消失一段時間。至於 SEGA ? 是名祖父,曾經很有個性很有型,但印象模糊。」
實驗錄像整理好,再加上日文字幕後,就被帶到日本 SEGA 總部內播放,同場觀看的還有《Sonic》製作人 中裕司 及《莎木》的 鈴木裕 等人。 中裕司 看到短片後怒不可遏,直指錄像偽造及有誘導性,彼得·摩爾 覺得世界正在變,但似乎大家並不自知,更著翻譯對中裕說「Fxxk Off」。
SEGA 無疑是所優秀企業,但當時的著名製作人實在是左右了公司的發展方向。適逢主機大戰已進入 XBOX 360 對 PlayStation 3 的時代,此時 微軟 就找上了 彼得·摩爾 ,掀開了往後有關《Halo 2》紋身等月旦。
為 XBOX 360 披掛上陣
2002 年 12 月回到美國三藩市後,他就收到一通電話,翌年 1 月與當時 微軟CEO Steve Ballmer 見面,再之後一個月就加入了 XBOX 360 的團隊。直到今時今日,仍有不少人聯想到 彼得·摩爾 背叛了 SEGA , 殺死了 Dreamcast , 將《莎木》讓了予 XBOX , 都是為了讓自己事業扶搖直上的踏腳石。
XBOX 360 於北米首發時間為 2005 年 11 月 22 日,今次的主機推廣準備時間,比 98 年 SEGA Dreamcast 的 7 個月來得充裕。XBOX 360 的影響力顯然比前任機更甚,亦成為主機的線上平台體驗奠基者。最為玩家議論紛紛就是 彼得·摩爾 把 《Halo 2》 以及 《GTA IV》 發售日印在手臂上,於 E3 的發布會呈現予眾人。
他別開生面地宣佈遊戲推出日期,吸引全球大部分遊戲媒體的眼球,亦成功營造了他對作品抱有滿滿信心的形象,直接使坊間(尤以 《Halo 2》)抱以相當期許。
「三紅」問題耗費十億
即便 XBOX 360 受到了「三紅」(The Red Ring of Death)問題困擾日久,但成績和口碑都要比 XBOX 年代要好。微軟 成功針對 PlayStation 3 初期定價高,少獨佔遊戲的痛處下藥,搶佔了不少市場份額,確立了 XBOX 為目前主機市場上三巨頭之一的地位。有說是當 彼得·摩爾 聽到 PlayStation 3 公佈建議零售價時,興奮得叫了出來,因為他知道這將會使 XBOX 360 走得更前。
2007 年 7 月 17 日,正值 XBOX 360 受到「三紅」問題的內憂及 PS3 推出(才不足十個月)的外患夾撃之時,微軟 宣佈 彼得·摩爾 將於同年 9 月離職,當時有評價指他要為 XBOX 360 的品質負責而離職。
事源同年的 E3 展會前夕,他宣佈 XBOX 360 將針對「三紅」問題,將主機保養期由一年延長至三年,此舉估計額外增加成本為 10 億美元。然而,當時 微軟 及 彼得·摩爾 本人都表明離職是個人決定而非事關「三紅」問題。
《FIFA》成為 EA 的搖錢樹
現在談起 EA 就不得不說到《FIFA》以及「EA 為全美最差公司」之類的話題。
彼得·摩爾進入 EA 後,推動《FIFA》的畫面及遊戲品質上升,改善 Ultimate Team 的玩法,希望將現實環境中的足球世界,影響至遊戲內的角色以至其他部份。《FIFA》由 2009 開始,推陳出新,追上了 Konami 的《Winning Eleven》後,漸漸奠定《FIFA》在足球遊戲界的影響力,更成為了 EA 的一棵搖錢樹。
不過單以《FIFA》似乎對品牌提升無濟於事。EA 過去十年多次得到 Consumerist「全美最差公司」的稱號。 彼得·摩爾 任內曾經籌組過一個「反省小組」,每週一早上 07:30 開會,正面面對市場予 EA 的苛責,針對意見來實施改善方案,希望將公司改變成「以玩家為先」的企業。
結果如何,不言而喻。最近的《質量效應 仙女座》(Mass Effect: Andromeda)等遊戲的評價有目共睹,似乎玩家更不滿的是,「為什麼受玩家喜歡的作品或公司被 EA 收購後,不是貨不對辦就是消聲匿跡?」
2015 年 12 月時, 彼得·摩爾 由 EA Sport 轉到負責 eSport 的部門。觀乎現在甚囂塵上的「電競」熱潮, EA 全擁眾多玩家以及《FIFA》愛好者,理應會是有一番重大作為,甚至有能力成為下一個 Riot 。
然而,任職為 eSport 部門首席競爭官時間不過短短一年兩個月後,彼得·摩爾 就宣佈別去 EA ,轉職為自己愛隊利物浦的新任 CEO ,同時亦意味著要離開待將了近20年的遊戲界。
結語:
不知道已屆花甲之年,成為自己朝思暮想的球隊CEO,實現夢想是什麼感受。非以美術、程式或者遊戲企劃出身, 彼得·摩爾 憑藉其對市場的觸覺,於過去近二十年間,在北美以至全球遊戲界內叱吒一時。部分球迷或玩家就覺得這也太狂了吧?打機打到可以由虛擬球隊經理,變成現實知名球隊CEO,而事實是他早已累積多年當高級管理層的經驗,亦與球會關係不俗。
到底他能否再一次創造話題,似乎是相當值得期待。
參考連結:
Gamsutra:Peter Moore swears it wasn’t his idea to kill the Dreamcast
Glixel:Peter Moore Talks Leaving Electronic Arts for Liverpool FC
IGN:PETER MOORE: THE TATTOOED MAN
Gamespot:Q&A: 360 degrees with Peter Moore
沒什麼好奇怪,球團 遊戲公司還是其他領域,全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組織,去哪裡都是做同樣的工作